星期三, 8月 04, 2010

讚頌的意樂與加行

九十一年一月六日
梵因、如俊法師開示

  讚頌內涵殊勝無比,有佛菩薩的加持;有道次第的感受,但若在意樂與加行方面輕忽、不慎重,則與唱世間流行歌曲無異。

  在一次讚頌推動會議中,梵因法師以及如俊法師幫大家層層分析檢視讚頌時的意樂與加行,編輯室整理出來,希望對大家在讚頌時有俾益。


梵因法師開示:

  這一段期間,我們接觸到讚頌,可能有練習,也看到周圍人在練習,那麼我們在練習的時候,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練?可以分幾個層次來看,有沒有練?想不想練?這是一個層次,如果不想練,為什麼不想?問題一定要釐清。其次是練習的時候,是怎麼練的?用什麼的心情練?什麼方法練?這裡面可能還是有一些問題。


  有的人從讚頌的內涵,比較能夠跟師長相應,這是很重要的,如果少了這個,可能我們只是一種抒情,讚頌變成很好的抒情歌曲,這樣的話可能就偏失掉了。師父接觸讚頌的時間比我們都早,可是師父不隨便唱,也不隨便聽,他一定是內心有很深的感受的時候,產生很強的希求,或者一種神聖的感覺,再透過讚頌,把內心的感受,跟著讚頌結合。這個態度非常重要,否則就變成戲論,跟世間人唱流行歌曲沒什麼兩樣。


  還有我們也可以去體會原作者的心境,想想他在作這個讚頌時,心境是怎麼樣的?「風雨」、「露滴」,代表什麼意義?代表什麼心境?我們可以用心去體會,在我們日常生活周遭,我們去運用、去觀察,愈去這樣思惟觀察、體會,就會感受愈來愈寬廣的境界,我自己也有這種體會,每次聽的感覺、感受都不一樣,所以如果我們用心去體會,真的可以體會到讚頌中有非常深廣的內涵。


  有的人在唱「上師頌」時,生起渴求師長給我們教誨的這種心情,這點非常重要。現在有個普遍現象,好像很多人唱到這首頌時都會哭,這裡也要抉擇一下,為什麼哭?如果是一種盲目的情緒發洩,這可能不是很正確的。如果我們了解自己在無明中,被業障苦逼,唯有師長的加持、教誡,才能真正幫助我們,如果是因為渴求師長的法,真的想淨化內心的煩惱、無明,這種心情就對了。所以大家對於這一點要多多去體會,而且要給周遭的人比較正確的概念,因為現在這種現象很普遍,好多人哭,如果弄不好很可能就走極端了,這樣就不好。我們一定要如理抉擇,結合一純潔的感情來讚頌,至心迎請師長,能這樣的話我們唱出來的聲音,可以說是一種供養,一種讚嘆,這種去讚頌才是真正能夠集聚到廣大資糧,而且能夠把我們宿生的善根開發出來。


  這些讚頌是有傳承的,如果我們能夠想到它背後有很多師長、佛菩薩的加持,那我們深信,透過我們這種很美的、如法的讚頌,供養出去,這個依福田力的功德會很大。有的人腦筋平常就是一片模糊,要去抉擇事情,或法理都搞不清楚,這是愚癡。如果看到自己這種無明現狀的時候,一定會發起希求師長加持的心,發起這種希求再去讚頌,再去供養,真的可以集聚到很大很大的資糧。所以我們在讚頌的時候,要多去緣念,平常自己也要多思惟觀察。我們強調依師,很多人依師根本不如法,都是一種情染的依止,只是希望得到師長的關懷、肯定,對師長只是一種感情流露而已,如果是這樣的話,就是一種情染。


  因此,我們要在相應的緣起上努力種正因,在這個基礎上,再去希求更高深的法,再發更大的願,那才是真的願、行,《南山律在家備覽》有提到「願、行相應」,否則單單有空願,沒有實際的行持,那空願就很容易流於一種情緒而已,所以這方面也是我們要努力的地方。當然不可能一下做得很好,但是我們要努力去修,不要就只是一種感情的發願。


  有些人可能內心會疑惑:為什麼要唱這些讚頌?唱讚頌好像跟修行搭不上關係。這是利用我們很強烈的執取作用,善巧的、如法的把它轉換成一種修行的方便。如果動機清淨的話,它能夠產生一種最殊勝的加持。而心裡如果有這種疑惑的人,也要自己好好的懺悔,懺悔為什麼對師長的教誡,或者對三寶的加持,沒辦法生起信心,這也是一種煩惱,屬於貪瞋癡慢疑的疑。要透過不斷的懺悔,或者在讚頌的時候,看到自己的這種煩惱,然後去祈求加持。要把疑惑拿掉,一方面先透過理念的建立,聞思慧的增長,而且要不斷的思惟,透過懺悔去祈求加持,過程當中,疑惑就可以慢慢拿掉。


  發起想唱的好樂心以後,可能出現一種心情是為了趕進度,想把事情做好,這種心情也要注意。我們應該建立正確的知見,最根本、最重要的就是透過讚頌祈請師長、宗大師的加持。這個讚頌經過師父的印證,它是有傳承的加持,所以我們透過這種讚頌,一心的去讚頌、去祈求,以音聲做佛事,以音聲來供養,如此可以累積很大的資糧,以這個資糧回向,祈求大師父子三尊,還有廣大圓滿的眷屬、弟子們都能夠快快來到漢地,尤其來到台灣,來加持我們。我們要以這種很清淨的意樂去緣念,所以讚頌的時候,應該有很神聖、莊嚴的心情,而不是流於一種戲論。我們感受這個讚頌的內涵,去體會到大乘師長慈悲跟智慧,圓滿寬廣的境界。還有就是真實發起對自己無明的認知,然後希求加持、教誡,願意去承擔眾生業的一種菩提心,然後希求能夠感得將來有更圓滿的教誡能夠去受用,以上是意樂方面。


  至於加行方面,一種就是大家找時間一起練唱,這個方式非常好,透過同行的力量、團體的力量,把心融合在一起。唱的時候,大家不要自己唱自己的,而是把自己融合在團體,把它當做是一種很大的交響樂團,然後以這種美好的音聲,和雅的音樂,一起來供養,一起來讚嘆,一起來祈求。這種集體的練習方式,是非常好的。每天不要花太久的時間,大概二十分鐘或半個小時的時間,在練之前,或練之後,可能要有一位帶動的人,負責提醒大家的意樂,並檢查自己的動機,這要不斷的去做的。



如俊法師開示:


  我們對師長的憶念,有兩個方面,一個是對自己無明的感受,還有一種是透過感受,對眾生有那一分承擔心。所以,前面的動機抉擇很重要。為什麼師父在僧團裡邊很少唱呢?因為師父對自己動機的抉擇非常嚴密,他一覺得自己想唱的時候,師父會很認真的去思惟,到底是情緒上的需要,還是自己現起了對佛、對法、對師長的渴求?師父這樣嚴密的檢查動機之後,才決定要不要去唱讚頌,這是一個特徵。另外還有一個特徵,因為人都執持五根識—眼耳鼻舌身,我們執持五根識的心,無始以來的習氣就很強猛。本來這是沒有辦法的一個無明習性,但是佛法殊勝的地方,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把這種習氣轉為修道的助用。所以你唱了之後,自然而然旋律會常常現起,就像我們聽以前世俗的歌也會有這種現象,但是師父在這邊有一個教授,他就說:「旋律現起的時候,不要像世間那樣泡在旋律上面,要趕快提醒自己,去憶念這首讚頌本身的內涵,如果這樣,就會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方便」。譬如我們唱頌「文殊菩薩祈求頌」,裡面有「祈求增長聞思修慧能,祈求增長講論著智慧」,這個祈求平常我們不會時時刻刻現起,但是唱頌相應的時候,這個旋律會常常現起,它一現起,就是提醒我們做這種祈求,那就不一樣了。所以這些讚頌有一個很大的特色,就是它背後真正代表的內涵,是大師圓滿法和傳承師長的教授。所以大家不管怎麼忙,內心裡邊都要把讚頌當成是很珍貴的東西,如果大家沒有去珍視的話,以後我們感得教誡教授的機會就會變少,這就是業的道理,也是業的特徵。


  第二個層次就是好樂心提起來了,有的人可能是隨順自己的習性,情感上的需求,自然會相應這些讚頌,但是,用這種方法去唱讚頌,最後一定是唱久了會疲掉。那時內涵不見,只剩下情緒。甚至於說,學到後面新的,就蠻來勁的,前面的唱久了,就沒什麼味道了。這主要就是因為內心的動機一開始沒有做檢查,後來失去掉了,才會有這個特徵。


  所以這兩個層次,第一個層次,就是要珍視這些教授,要渴求它,而且希望不斷的能夠領納這些教授,最好是傳承師長跟大師直接來台灣教授我們;第二個特徵,就是好樂心發起之後,要嚴格的常常去檢查動機,其方便就是當旋律在內心現起來的時候,就趕快去憶念內涵,這樣對我們才有幫助。


  我有一個建議,就是練習的時候要很認真、很仔細的聽如清法師的唱誦,因為他在音調的抑揚高低當中,傳達的其實是心境。而我們真的想要掌握及揣摩學習、領納的就是那種心境,這樣子我們變心會比較快。


  我曾聽如清法師提及讚頌有一個很特別的勝利,是可以幫助我們團體同行之間的和合。如清法師很看重這一點,實際上他在僧團引導唱誦的時候,也常常提到一點。它背後的原因簡單的來講,本來在中國傳統儒家的內涵裡,「樂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跟方便,「詩以言志,樂以發合。」和合的合,所以它本來就有這個特徵。像孔子跟魯國大師說:「樂其可知也。」樂真正內涵跟作用,用一句話就可以表達出來,他說:「始作,翕如也,從之,純如也,皦如也,繹如也,以成。」一開始,「翕如」,「翕」的意思是幾個音在一起合奏、合鳴的意思。剛開始是大家一起合鳴,可是等大家開始合鳴,真正進入狀況,相應的時候,「從之」,就是它整個後續發展,開展出去之後,「純如也,皦如也」,「純」就是純粹,「皦」就更純粹、更精煉。本來是大家合唱,但是因為有相應的關係、和合的關係,到最後變成雖然是不同的人在一起唱,但是產生的內涵跟意境是非常的純粹、非常統一的。最後純粹到什麼程度呢?純粹到跟法相應的程度!法的本質是什麼?般若,無自性,沒有任何實質存在。「繹如也」,就是綿長不絕的意思,這種跟空間相應的力量永遠不會停下來。所以實際上,真正讚頌的意境跟目標可以安立到這麼高,它也會對我們真正的和合起這樣的幫助跟作用,真的如法上所說的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作用。以音聲做佛事就確實有這種內涵。個人平常能夠儘量用認真的心情、態度去熟悉這些曲調,然後團體的練習非常重要,那種相互配合,觀待整體,這種和合,達到一種「樂」的最高境界,無自性,綿延不斷的內涵,達到一種心靈的淨化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