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12月 18, 2010

Dalai Lama 's Twitter (2010/11)

We must insist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my right to happiness carries no more weight than others' similar right.(11/30)
The ultimate factor determining whether we have a healthy mind and a healthy body lies within.(11/29)
All the major religious traditions carry the message of love, compassion and forgiveness.(11/28)
Material development only brings us physical comfort; mental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raining the mind.(11/27)
Peace of mind is the basis of a healthy body and a healthy mind; so peace of mind, a calm mind, is very, very important.(11/26)
A sense of concern for others' well-being brings inner strength and self confidence.(11/25)
A calm mind helps our human intelligence to assess the situation realistically.(11/24)
We need to make an effort to develop our inner values,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we are religious or not.(11/23)
By developing a sense of concern for others' well-being, then no matter what others' attitudes are, you can keep inner peace.(11/20)
Certain desires are positive: a desire for happiness; for peace; for a more harmonious and friendlier world.(11/19)
The proper use of our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is to effect changes from within to develop a good heart.(11/18)
True compassion brings with it the dispelling of internal tensions, a state of calmness and serenity.(11/16)
We all must seek and work for a world without nuclear weapons.(11/15)
Every day, when you get up, you can develop a sincere positive motivation: I will utilize this day in a more positive way.(11/14)
I believe that whether a person follows any religion or not is unimportant, he or she must have a good heart, a warm heart.(11/12)
As human beings we have intelligence and courage. Provided we use these qualities, we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what we set out to do.(11/11)
The greater the level of calmness of our mind, the greater our peace of mind, the greater our ability to enjoy a happy and joyful life.(11/10)
If we have a good heart, a warm heart, warm feelings, we will be happy and satisfied ourselves.(11/09)
In human relations, compassion contributes to promoting peace and harmony.(11/08)
Peace of mind, a calm state of mind, is rooted in affection and compassion.(11/07)
We need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to develop compassion; we must use all the events in our daily life to transform out thoughts & behavior.(11/06)
If you use violence, you may get some temporary satisfaction. But the nature of violence is unpredictable - unexpected results often happen.(11/05)
Together with material development, we need spiritual development so that inner peace and social harmony can be experienced.(11/04)
I am convinced that everyone can develop a good heart and a sense of universal responsibility with or without religion.(11/03)
The efforts we make sincerely to transform ourselves spiritually are what make us genuine practitioners.(11/02)
Anger may bring extra energy, but it eclipses the best part of our brain: its rationality. The energy of anger is almost always unreliable.(11/01)

星期日, 12月 12, 2010

施何等物,那些東西是可送或不可送

肆、  施何等物,那些東西是可送或不可送的;分二
一、 簡單說明哪個是可以送的,哪個是不應該送的。
這個原則是說,經過你布施以後,能令眼前離開惡趣的因,而且將來可得到究竟的利益,這個壞的經過這個行為布施了東西以後,能夠斷除他的壞的,能夠使他得到好的,就應該送給別人。其次,眼前雖然不能得到安樂,但是究竟能夠得到利益的就應該施。
如果你送給他,眼前也沒有好處,將來更沒有好處,那這個東西不要送;或者眼前雖然有一點好處,將來有害的,這個東西也不可以送。
二、 廣釋,詳細地說明根據這個原則怎麼去應用它。又分二
1.           詳細的說明內物可捨不可捨,內物是自己的內身,外物是身外的財物。把不應該捨的道理先說一下,了解不可以捨內物的道理,反過來就是應該捨的。
內物不應該捨的道理分三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.     就時間來說,什麼時候不可以捨?
說修學菩薩道的人,雖然一開始的時候,已經發了願心要把身體一切東西都送給別人,但是你大悲的心量還不夠廣大。這時縱然,有人乞求你施身肉而你心裡也不厭,在這種狀態當中是不該捨的。因為不是做了這件事就算完了,還要行無量的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積無邊資糧。
精進是要有原則,有遠大的目標,從微近的地方慢慢做,越做越好、越做越大。絕對不是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,如果沒有正確真實的內在志向,一時興趣來了,就忙它一頓,忙過了以後,就塌在那裡,這個不是精進。當你證得了大覺世尊時--已經智慧明見,精進無減,那時候精進是絕對不難,而且絕對行;所以集學論說:就像你的力量很少,卻要拿重的東西。或還是凡夫,在無明長夜當中正要發起精進,或者勝解尚未成熟,殊勝的見解沒有建立起來時,雖然一時意氣很高,但是你的意志並沒有很堅強,如果所行超過自己的能力,弄得不好會使你的精進退損。就像一開始人家來求你施身肉等,雖然你心裡願意送給他,送完以後痛得要命,心裡就懊悔起來了,一懊悔就怯弱了,一怯弱精進就受影響了。所以還不是時候,是要遮止,施不得的。
時候不到如不遮止,過分去做的話,就會覺得:「眾生真難度呀!」這個心一起來的話,菩提心種就壞了,心種一壞,果當然就失壞了。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的人,要有智慧看得非常深遠。
所以聖虛空庫經說:時間不對去做,就算已經有了認識,做的時候心裡不相應是名魔業。入行論也說:悲心沒有清淨以前,不應捨身。若你的的確確產生了殊勝的勝解,悲心清淨了,這種狀態你可以施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i.     其次是就你所做的事情,什麼情況之下不應該捨的道理。
A.          為了小事不可以捨身。入行論上面說:你現在的這個身體能行正法,將圓滿的佛法在世間深廣地弘傳,為了一點點小事情,把身體送掉了,這個對圓滿教法是個莫大的損失,在這種情況下不應捨身。這樣做雖然沒有布施,卻是在圓滿正法,能使很多人會得到利益,不要為得到一點小小好處而損失行圓滿正法。
B.          假若現在你的內心已經離開了慳貪等等佈施障礙,施心已經清淨了,這時不是就自己方面來看,而是就他那一方面,因為你現在這個身體,能夠成辦很多利益有情的大事情,所以有個人跑來要你一隻手、要你一隻眼睛,這是不應該給的,因為要成辦眾多有情的大利益,不應為少數人的小利而捨身。
C.          還有一種,要你去做像是殺生這類惡事,因為做壞事的結果是自己受損害,別人也受損害,所以為作惡行害自害他而來乞求的人,自然暫施也不可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ii.     第三就是來求的人,什麼人來求不要捨?
A.          例如來求的時候,或者是為魔所使的有情,被魔惱亂,失壞了自己的本心,他跑來跟你求的時候,不要給他,因為你給了他反而對他有害。
B.          有些人瘋狂了,心亂了,這種人來求的時候,你不要給,因為他並不是實實在在地來求,他已經心裡亂掉了。這個情況,不但不施沒有罪,施了以後反而有罪的。
除了上面所說那些不應該捨的情況外,其他就是應該捨的情況,那就應該送給他。
布施內身又有兩種,
I.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有一種是布施你身體的部分,比如說送給他一隻眼睛,乃至於像佛陀因地當中捨身飼虎,割肉餵鷹等等;
II.          另一種是幫別人做事,像作為僕幫他解決一下問題,只是暫時施身體的自在,就是指布施我們的身體。
2.           詳細的說明外物可捨不可捨,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未完

布施的行為、加行

參、 如何行施,布施給別人的時候怎麼送,布施的行為、加行,這又分二,
一、 什麼是不應該的要斷除,不以何等加行而施
1.           不速與稽留乃與,
2.           起煩惱然後乃與,
3.           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,
4.           先誓與此後減少給,或給下劣
5.           數恩而與
6.           一時能與而為漸次少少相給
7.           自為國王奪他妻子而為惠施
8.           逼取父母奴輩等財而與餘者,
9.           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,
10.       懶惰住教他行施,
11.       來求者呵責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,
12.       違越佛制學處而施,
13.       不能如有資財而施,長時積集然後頓施,
上述種種情況都應該斷,故當捨離此等加行。
布施,是對自己去除慳貪而言。如果把財物積聚起來,這是會增長慳貪的,所以積聚財物布施,這樣的施有罪。隨得隨施,得到了馬上就送出去,這個施無罪。
有了財物而藏積,這是積集而頓施,你的福並不見得因此而增多。但是在你聚積的時候,有人來求,而沒有布施給他,結果使得很多來求的人求不到而生了嫌恨心,這就不如理。關於這個道理在《菩薩地》當中特別強調,你聚積財物的時候增長了慳貪等等,還有很多其它的煩惱。我們把錢擺著,就要守護它,要防小偷,或者要擺在銀行生利息等等,那都是煩惱,都是麻煩。結果是增長劬勞,障礙很多善行,時間浪費掉了,又增長煩惱,何況中間還有種種的損失,而「不能畢竟惠施事故」,跟究竟圓滿的布施不相應。
二、 什麼是應該要做。當以何等加行而捨者,謂舒顏平視,含笑先言,隨對何田,皆應恭敬。
六度中特別強調精進,就是我們做善事有一種強悍的心理狀態。精進的內涵,先是內心上面的認識,然後在行持上面表現出來,用在布施度,所以菩薩看見來求的人好歡喜呀,含笑先言,他來成就我的無上菩提呀,真好!真是大善知識呀!對於上面的敬田以及下面的悲田窮人等等,也一樣地歡喜而且恭敬。感覺他像佛一樣,因為佛使得我們成佛,他也使得我們成佛,我當然恭敬他。
布施的時候要親自去做,還有送的時候要適時,我們應該雪中送炭,不要錦上添花,這是應時。還有布施時要於他無損,還要忍耐種種難行苦。能夠照著上面這樣做的話,這個因會感得什麼果呢?如〈諦者品〉云:「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為敬重,由舒手施感得承事,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。」又云:「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,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。」
堅固資財者,如《俱捨釋》說:「他於資財不能障難,火等無毀。」
要怎樣幫助別人行布施:看見有人很慳貪,很少布施,或者沒有布施過,而你自己有很多錢財,也想要布施,就到那個小氣慳悋的人家裡去,讓他很歡喜,安慰他,告訴他說:「我現在家裡有好多錢,為了圓滿布施波羅蜜多,這有非常殊勝的好處,所以我現在要布施,我巴不得人家來跟我要財,所以假定有人要來求財,給你碰到了,你不要讓他空返,你就告訴他到我這個地方來,或者幫我把錢送給他。」結果討的人也歡喜,拜託我幫他的隔壁人家也歡喜,那我當然也歡喜了。所以由於你的善巧布施,這個慳貪的人也隨喜了。這樣做的話,慢慢的能夠幫助他除掉小氣的種子。因為被你這樣引導,他也歡喜了,漸漸地也能夠稍稍地布施一點。這樣修習的話,他能夠由下無貪慢慢地進入中無貪,又再由中無貪進入上品的無貪,由此提升了,這個好了不起!
自己周圍的人,不管是你的尊長、同伴、弟子等等,如果他們心裡為慳貪所逼而不能布施,或者雖然並不慳貪,但是他缺少資財;能夠助他加行,不但自己布施,而且因為這樣的行為也成就了這個原本慳悋難捨的人,從不肯施,然後到破除他的貪,你自己沒有親自施而讓他幫你去施,這樣得到的福德,比單單自己行施所得到的還要多。因為這樣一來,你令一類眾生調伏煩惱,令其他一類眾生圓滿善法。本來貧困苦惱的人,你幫助他調伏了他的煩惱。還有一類本來慳貪的人,令他增長布施的意樂。所以又能攝受有情,又能成熟有情;攝受是教他調伏了煩惱,使他增長善法欲樂,是成就他。
假若你自己沒有資財,那麼應該以「工巧事業處」,就是你的技術、知識等,想辦法去賺錢來布施;或者宣說正法──法施,使得那些本來不能施的人,不管是窮而不能施,或是有錢吝嗇而不能施,也能施而且很樂意地去施。或諸求者教往俱信富饒之家,或者你親自跑到那一個有錢又俱信的人家,隨自己的力量,用種種的方法,使得布施能夠圓滿。
幫助了想施的人,這也是無畏施助成他人的布施是隨喜施,這個無非都是由施上面增長的功德。這裡圓滿這兩個字裡面包含了三樣東西:布施的心、布施的加行、以及布施的對象

以什麼樣的意樂心去行布施

貳、 何心惠施,應該以什麼樣的意樂心去行布施,實際上把財物送給別人的時候,當下的心理狀態,又分為二。
一、 先說明當你布施的時候,應當具足的三種意樂
1.           對所做的事情心裡面應該這麼想:我現在把東西送給別人,對出家人來說,我現在說法,或者是供養三寶、莊嚴佛殿,或者我布施別人無畏,這樣做能圓滿無上菩提資糧,能夠圓滿布施波羅蜜多
2.           對於加行我們送出去的東西,應該這麼想: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他的,只是他暫時寄存在我這裡。不但財物,我的身體、氣力也送給別人。就像僕人為主人而忙,我們這個身體是僕人,這個主人是什麼?無上圓滿佛果啊!你這樣去做,就是為著無上圓滿佛果而做呀
3.           做布施時的對象,這受者就是你的資糧田、善知識。如果有人跑來向你乞討,這些人都是你的資糧田,圓滿我們菩提資糧的機會。東西擺在身邊不捨,其實這東西是虛誑的,反而還害我,送給他卻可以換取安全而且堅實的佛果。
不管送任何東西,都要想到是為了成佛而施。布施時內心的所求,詳細的內涵就在經論上面,緣資糧田的意樂,這是總的意樂綱要。
別意樂者,面對不同的境界,還有不同的方法。於諸怨害以意樂,於諸有苦以意樂,於諸有德以意樂,於諸有恩以意樂而行惠施。
對我有怨害的人,要用慈心布施,這不但行布施。而且還對治瞋心,不但對治瞋心,而且增長無量慈悲,對所有這些田都當住於捨心,乃至於布施的果也都迴向給一切有情成大菩提。特別是對苦田當住悲愍,真正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!而大悲必定是要苦眾生的策發才生起
如月稱云:「施謂離貪,於諸器非器,平等心等施,此施施者淨,悲施及施果,二俱施來求,此施無慳吝,善士所稱讚。」
無量功德讚云:「若見諸貧劣,眾生有求心,無悲希果報,尋餘有德器,意壞雖行施,等同諸乞丐,故尊由大悲,佈施諸乞者。」
二、 說我們不應該有、應當斷除的違理意樂
1.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個應斷除惡見取意樂
一定要有正知見,與正知見相反的就是惡見取。例如有人以為布施沒有果報,這是世間不了解因果法則而持斷滅見的人;還有由殺害而行惠施,這個也不可以,本來布施是除了去除自己的慳以外,還要滿人家的願,現在你反而殺害,去做傷害的事,這個跟正法不相應的;乃至於為求種種的吉祥等等,而行布施;或者以為只要布施圓滿了,就可以得到世間、出世間的種種離欲等等,這種不正知見應該斷除。
2.           無高舉意樂
要把高慢之心拿掉。對來求的人不要輕視他,乃至於毀損他。看見別人這樣做,為超勝於他,送了別人不能送的東西,就看不起不如你的那些人。布施了以後,心裡不要起憍慢,覺得我能布施,其他人都不行。
清淨業障經說:「若諸異生行佈施時,於諸慳吝便生不信,他發憤恚而墮地獄,故於佈施而為障礙。」又說「守護戒時毀訾犯戒,令多有情起不信心,他由不信而墮惡趣,住忍等時毀訾安住,此等逆品故障戒等。」
假定真的有智慧,能夠如理如法地跟善知識修學佛法,雖然是最起碼的聞,或者進一步思修相應,你就不會讚歎自己,那種種煩惱都可以對治掉了。人與人之間相處,千萬要自卑謙下,恭敬別人不要自高。應該自己努力去修行,不應對自己的功德沾沾自喜、得少為足,拿出來向別人誇耀,更是錯了,要記取的是自己的微惡行。
3.           無依止意樂,布施要依止正確的意樂,不應該依止不相應的意樂。
內心的好樂應該是我們志趣所在,好名稱等等,這些是不應該求的,都應該斷除。
4.           無怯弱意樂,布施的時候,心裡不應該怯弱,應該堅強。
布施以前心中要歡喜,要想現在難得有這個因緣,很歡喜地送給別人,這才是跟正法相應的。這種歡喜就是所謂「法喜」,這是在布施之前正布施的時候心淨,「淨」是指如理如法的。布施以後心裡面無悔,不但無悔,而且繼續地很歡喜,這樣布施才正確。聽見諸佛在因地當中行菩薩行,那種了不起的偉大的布施,不要覺得這個是大菩薩的境界,不要升起我不行啊的心理!而應該增長勇悍的心力
5.           無背棄意樂,布施的心要一視平等。
不可以說這個人跟你親就施,這個人跟你怨就不施,另外的一些跟你無關緊要的人也不施,這就是朋黨之心。這樣是違背自己的發心,布施只有一個原因--大菩提心,要救人家,所以重點不在乎人家跟你親、怨、中庸,而是你自己的悲心,這個我們一定要把握住。
6.           無望報意樂,布施並不希望得到什麼果報。
不是希求世間的回報。希望得到果報是無上菩提之果。無上菩提之果,以我們凡夫來說,好像有一樣東西,實際上是歸無所得,在凡夫地一開始,我們是說要把所求的目標,放得最高最遠,這才是究竟圓滿的,為了這個目標才去行布施,不是希求世間的回報
布施的時候一定基於悲心,看見一切眾生都在痛苦當中,為貪欲之火所燒,沒有力量去淨除自己的苦,所以你幫忙他,這包括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全部在裡頭。
7.           無希望異熟意樂,布施的時候,並不希望得到異熟果報──這一世我好好地努力,下一世升天,得身財的圓滿。
不是要後世異熟的身財圓滿,因為這些都是不實在的。我們唯一要的是無上菩提,這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利益。我們布施的目的乃是為了無上菩提,並不是只求眼前增上生,這裡要破的就是,布施的目的只是希望得到三界之內異熟的殊勝之身,而不在獲得無上菩提果。
8.           無邪命意樂
什麼是邪命呢?自己布施,希望國王或者上面的人知曉這個人能夠布施,然後敬重、恭敬他,這都是錯的。也不要去擔心送給別人,自己就沒有了。
9.           於乞者無欺誑心,不喜忿恚,心行散亂,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,雖見乞者欺詐等過,無宣佈心,從別別施生別別果,深忍而施不為他動。
對於來求的人,心裡面不要欺誑他,不要不歡喜、不要忿恚、不要散亂。這裡的不心行散亂是指菩薩布施時只有一心一意行施的心理狀態--緣大菩提心。
就算看見他欺詐,我們不去揭穿他,總是一心地幫他忙,因為他成就我的布施功德,他是我成佛的資糧,你既然恭敬佛,怎能不恭敬他呢?所以他如何是他的事情。
你在因地上怎麼做,果位上就得什麼樣的報,所以你只要注意你現在的內心行相,既然與法相應的你都做了,不相應的都斷除了,自然就能夠深深地安忍於此。不管外面的境界是天翻地覆,好的、壞的也好,詐的、欺的也好,你都不為它所動。

財施,布施的對象

財施分兩部分來說,
第一個,實捨財施,就是實際送東西;
第二個,唯意樂施,是單單心裡的造作。
捨財道理是布施的正確方法。

壹、布施的對象(惠施何田,略有十種)
一、諸親友於自有恩(無貪)
二、諸怨敵謂作損害(無瞋恚)
三、中庸者俱無恩怨(歡喜柔和)
四、有德者謂具戒等(歡喜恭敬)
五、有過者謂戒犯等(悲心)
六、劣於己(沒輕眛)
七、與自等(沒比較)
八、勝於自(沒忌妒)
九、富樂(離不知足)
十、貧苦(慈悲心)
大略分為十種來看,它包含了一切對象,不管是從自己的感受上,或從他人的德行上,乃至於從他的富樂、地位、名聞來說,一切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。這些都是惠施之「田」--是我們成佛的資糧田。

星期六, 12月 11, 2010

無畏施

無畏施就是使人家能夠免於恐怖。從王賊等人間怖畏,獅虎鯨等非人怖畏,水及火等大種怖畏等救護有情。

法施

法施是無顛倒地、沒有一點點錯誤地開示正確的法。菩薩不但對於正法了知,還要廣通五明,「如理教誨工巧等明,世間無罪事業邊際,令受學處。」凡是世間法,所有無罪的事業都要能夠正確地了解,為了利益眾生,菩薩都該受學的。

星期五, 12月 10, 2010

為什麼要布施,布施的原因是什麼?總的原則是如何?

布施,共分成六個殊勝。
第一個依殊勝,依菩提心發起而行布施。我們布施時,能把「我」放掉,那個慳貪執著之心沒有了,還要捨,為利益一切有情而捨,不但使他們得到世間的快樂,而且共同圓成無上菩提。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這顆心,這個所依非常殊勝,是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跟它比的。
第二物殊勝,所要送的東西也是非常殊勝。菩薩從發心開始所施的是他所有的一切,所有的東西統統送給別人。菩薩內心當中,都是根據這樣的心情:所有的一切都送給你們,你要多少,來拿去,以這樣的意樂在布施。
第三是所為殊勝,布施的目的是為了令一切有情得到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義。眼前增上生,究竟決定勝;菩薩他不但利益別人,而且是利益一切有情。這個布施,不但眼前有好處,將來永遠都有好處,這是無出其右的殊勝。
第四布施的方法極善巧的殊勝!因為是由無分別智所攝持,那是與修相應的,所以施的時候三輪空,不著事相,不會受染污。初發心的行者,應與聞思相應,雖然並沒有真實地證得,但應當要了解「法無自性」的這個智慧,以這種心理去布施。
第五迴向殊勝,布施的時候,心裡要懷著:我為的是迴向無上菩提,這樣的念頭。獲得布施功德的目的是為了求無上菩提,「菩提」中文的意思就是「覺」;覺悟兩樣東西:勝義諦、世俗諦。在唯識法相上分別稱為「如所有性」、「盡所有性」。對於這兩個特質,有了正確的認識,才叫智慧。
第六:行布施,能把煩惱障跟所知障徹底淨除的殊勝;所以總此一切就是布施之所以成為波羅蜜,能夠渡生死大海到達彼岸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