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、 如何行施,布施給別人的時候怎麼送,布施的行為、加行,這又分二,
一、 什麼是不應該的要斷除,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
1. 謂不速與稽留乃與,
2. 令起煩惱然後乃與,
3. 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,
4. 先誓與此後減少給,或給下劣,
5. 數恩而與,
6. 一時能與而為漸次少少相給。
7. 自為國王奪他妻子而為惠施,
8. 逼取父母奴輩等財而與餘者,
9. 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,
10. 自懶惰住教他行施,
11. 於來求者呵責嗤笑,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,
12. 違越佛制學處而施,
13. 不能如有資財而施,長時積集然後頓施,
上述種種情況都應該斷,故當捨離此等加行。
布施,是對自己去除慳貪而言。如果把財物積聚起來,這是會增長慳貪的,所以積聚財物布施,這樣的施有罪。隨得隨施,得到了馬上就送出去,這個施無罪。
有了財物而藏積,這是積集而頓施,你的福並不見得因此而增多。但是在你聚積的時候,有人來求,而沒有布施給他,結果使得很多來求的人求不到而生了嫌恨心,這就不如理。關於這個道理在《菩薩地》當中特別強調,你聚積財物的時候增長了慳貪等等,還有很多其它的煩惱。我們把錢擺著,就要守護它,要防小偷,或者要擺在銀行生利息等等,那都是煩惱,都是麻煩。結果是增長劬勞,障礙很多善行,時間浪費掉了,又增長煩惱,何況中間還有種種的損失,而「不能畢竟惠施事故」,跟究竟圓滿的布施不相應。
二、 什麼是應該要做。當以何等加行而捨者,謂舒顏平視,含笑先言,隨對何田,皆應恭敬。
六度中特別強調精進,就是我們做善事有一種強悍的心理狀態。精進的內涵,先是內心上面的認識,然後在行持上面表現出來,用在布施度,所以菩薩看見來求的人好歡喜呀,含笑先言,他來成就我的無上菩提呀,真好!真是大善知識呀!對於上面的敬田以及下面的悲田窮人等等,也一樣地歡喜而且恭敬。感覺他像佛一樣,因為佛使得我們成佛,他也使得我們成佛,我當然恭敬他。
布施的時候要親自去做,還有送的時候要適時,我們應該雪中送炭,不要錦上添花,這是應時。還有布施時要於他無損,還要忍耐種種難行苦。能夠照著上面這樣做的話,這個因會感得什麼果呢?如〈諦者品〉云:「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為敬重,由舒手施感得承事,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。」又云:「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,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。」
堅固資財者,如《俱捨釋》說:「他於資財不能障難,火等無毀。」
要怎樣幫助別人行布施:看見有人很慳貪,很少布施,或者沒有布施過,而你自己有很多錢財,也想要布施,就到那個小氣慳悋的人家裡去,讓他很歡喜,安慰他,告訴他說:「我現在家裡有好多錢,為了圓滿布施波羅蜜多,這有非常殊勝的好處,所以我現在要布施,我巴不得人家來跟我要財,所以假定有人要來求財,給你碰到了,你不要讓他空返,你就告訴他到我這個地方來,或者幫我把錢送給他。」結果討的人也歡喜,拜託我幫他的隔壁人家也歡喜,那我當然也歡喜了。所以由於你的善巧布施,這個慳貪的人也隨喜了。這樣做的話,慢慢的能夠幫助他除掉小氣的種子。因為被你這樣引導,他也歡喜了,漸漸地也能夠稍稍地布施一點。這樣修習的話,他能夠由下無貪慢慢地進入中無貪,又再由中無貪進入上品的無貪,由此提升了,這個好了不起!
自己周圍的人,不管是你的尊長、同伴、弟子等等,如果他們心裡為慳貪所逼而不能布施,或者雖然並不慳貪,但是他缺少資財;能夠助他加行,不但自己布施,而且因為這樣的行為也成就了這個原本慳悋難捨的人,從不肯施,然後到破除他的貪,你自己沒有親自施而讓他幫你去施,這樣得到的福德,比單單自己行施所得到的還要多。因為這樣一來,你令一類眾生調伏煩惱,令其他一類眾生圓滿善法。本來貧困苦惱的人,你幫助他調伏了他的煩惱。還有一類本來慳貪的人,令他增長布施的意樂。所以又能攝受有情,又能成熟有情;攝受是教他調伏了煩惱,使他增長善法欲樂,是成就他。
假若你自己沒有資財,那麼應該以「工巧事業處」,就是你的技術、知識等,想辦法去賺錢來布施;或者宣說正法──法施,使得那些本來不能施的人,不管是窮而不能施,或是有錢吝嗇而不能施,也能施而且很樂意地去施。或諸求者教往俱信富饒之家,或者你親自跑到那一個有錢又俱信的人家,隨自己的力量,用種種的方法,使得布施能夠圓滿。
幫助了想施的人,這也是無畏施,助成他人的布施是隨喜施,這個無非都是由施上面增長的功德。這裡圓滿這兩個字,裡面包含了三樣東西:布施的心、布施的加行、以及布施的對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