貳、 何心惠施,應該以什麼樣的意樂心去行布施,實際上把財物送給別人的時候,當下的心理狀態,又分為二。
一、 先說明當你布施的時候,應當具足的三種意樂
1. 對所做的事情心裡面應該這麼想:我現在把東西送給別人,對出家人來說,我現在說法,或者是供養三寶、莊嚴佛殿,或者我布施別人無畏,這樣做能圓滿無上菩提資糧,能夠圓滿布施波羅蜜多
2. 對於加行我們送出去的東西,應該這麼想: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他的,只是他暫時寄存在我這裡。不但財物,我的身體、氣力也送給別人。就像僕人為主人而忙,我們這個身體是僕人,這個主人是什麼?無上圓滿佛果啊!你這樣去做,就是為著無上圓滿佛果而做呀!
3. 做布施時的對象,這受者就是你的資糧田、善知識。如果有人跑來向你乞討,這些人都是你的資糧田,圓滿我們菩提資糧的機會。東西擺在身邊不捨,其實這東西是虛誑的,反而還害我,送給他卻可以換取安全而且堅實的佛果。
不管送任何東西,都要想到是為了成佛而施。布施時內心的所求,詳細的內涵就在經論上面,緣資糧田的意樂,這是總的意樂綱要。
別意樂者,面對不同的境界,還有不同的方法。於諸怨害以慈意樂,於諸有苦以悲意樂,於諸有德以喜意樂,於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。
對我有怨害的人,要用慈心布施,這不但行布施。而且還對治瞋心,不但對治瞋心,而且增長無量慈悲,對所有這些田都當住於捨心,乃至於布施的果也都迴向給一切有情成大菩提。特別是對苦田當住悲愍,真正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!而大悲必定是要苦眾生的策發才生起。
無量功德讚云:「若見諸貧劣,眾生有求心,無悲希果報,尋餘有德器,意壞雖行施,等同諸乞丐,故尊由大悲,佈施諸乞者。」
二、 次說我們不應該有、應當斷除的違理意樂
1. 第一個應斷除惡見取意樂
一定要有正知見,與正知見相反的就是惡見取。例如有人以為布施沒有果報,這是世間不了解因果法則而持斷滅見的人;還有由殺害而行惠施,這個也不可以,本來布施是除了去除自己的慳以外,還要滿人家的願,現在你反而殺害,去做傷害的事,這個跟正法不相應的;乃至於為求種種的吉祥等等,而行布施;或者以為只要布施圓滿了,就可以得到世間、出世間的種種離欲等等,這種不正知見應該斷除。
2. 無高舉意樂
要把高慢之心拿掉。對來求的人不要輕視他,乃至於毀損他。看見別人這樣做,為超勝於他,送了別人不能送的東西,就看不起不如你的那些人。布施了以後,心裡不要起憍慢,覺得我能布施,其他人都不行。
假定真的有智慧,能夠如理如法地跟善知識修學佛法,雖然是最起碼的聞,或者進一步思修相應,你就不會讚歎自己,那種種煩惱都可以對治掉了。人與人之間相處,千萬要自卑謙下,恭敬別人不要自高。應該自己努力去修行,不應對自己的功德沾沾自喜、得少為足,拿出來向別人誇耀,更是錯了,要記取的是自己的微惡行。
3. 無依止意樂,布施要依止正確的意樂,不應該依止不相應的意樂。
內心的好樂應該是我們志趣所在,好名稱等等,這些是不應該求的,都應該斷除。
4. 無怯弱意樂,布施的時候,心裡不應該怯弱,應該堅強。
布施以前心中要歡喜,要想現在難得有這個因緣,很歡喜地送給別人,這才是跟正法相應的。這種歡喜就是所謂「法喜」,這是在布施之前。正布施的時候心淨,「淨」是指如理如法的。布施以後心裡面無悔,不但無悔,而且繼續地很歡喜,這樣布施才正確。聽見諸佛在因地當中行菩薩行,那種了不起的偉大的布施,不要覺得這個是大菩薩的境界,不要升起我不行啊的心理!而應該增長勇悍的心力。
5. 無背棄意樂,布施的心要一視平等。
不可以說這個人跟你親就施,這個人跟你怨就不施,另外的一些跟你無關緊要的人也不施,這就是朋黨之心。這樣是違背自己的發心,布施只有一個原因--大菩提心,要救人家,所以重點不在乎人家跟你親、怨、中庸,而是你自己的悲心,這個我們一定要把握住。
6. 無望報意樂,布施並不希望得到什麼果報。
不是希求世間的回報。希望得到果報是無上菩提之果。無上菩提之果,以我們凡夫來說,好像有一樣東西,實際上是歸無所得,在凡夫地一開始,我們是說要把所求的目標,放得最高最遠,這才是究竟圓滿的,為了這個目標才去行布施,不是希求世間的回報。
布施的時候一定基於悲心,看見一切眾生都在痛苦當中,為貪欲之火所燒,沒有力量去淨除自己的苦,所以你幫忙他,這包括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全部在裡頭。
7. 無希望異熟意樂,布施的時候,並不希望得到異熟果報──這一世我好好地努力,下一世升天,得身財的圓滿。
不是要後世異熟的身財圓滿,因為這些都是不實在的。我們唯一要的是無上菩提,這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利益。我們布施的目的乃是為了無上菩提,並不是只求眼前增上生,這裡要破的就是,布施的目的只是希望得到三界之內異熟的殊勝之身,而不在獲得無上菩提果。
8. 無邪命意樂
什麼是邪命呢?自己布施,希望國王或者上面的人知曉這個人能夠布施,然後敬重、恭敬他,這都是錯的。也不要去擔心送給別人,自己就沒有了。
9. 於乞者無欺誑心,不喜忿恚,心行散亂,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,雖見乞者欺詐等過,無宣佈心,從別別施生別別果,深忍而施不為他動。
對於來求的人,心裡面不要欺誑他,不要不歡喜、不要忿恚、不要散亂。這裡的不心行散亂是指菩薩布施時只有一心一意行施的心理狀態--緣大菩提心。
就算看見他欺詐,我們不去揭穿他,總是一心地幫他忙,因為他成就我的布施功德,他是我成佛的資糧,你既然恭敬佛,怎能不恭敬他呢?所以他如何是他的事情。
你在因地上怎麼做,果位上就得什麼樣的報,所以你只要注意你現在的內心行相,既然與法相應的你都做了,不相應的都斷除了,自然就能夠深深地安忍於此。不管外面的境界是天翻地覆,好的、壞的也好,詐的、欺的也好,你都不為它所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